義大利麵的由來
義大利麵的原文為pasta,原意是指經搓揉過的生麵糰,也是製作義大利麵的起始,從麵糰演變出無數種的義大利麵糰。揉製麵糰需要杜蘭小麥粉和水,最初只有以手工將杜蘭小麥粉和水混合做成麵糰,將麵糰碾成薄片狀,覆蓋在食物上,再放入烤箱中烘烤後食用。之後,基於方便食用的考量下,演變出條狀的細長麵條,亦有人以手工做成一片片的麵塊,慢慢形成特殊的地域麵形,例如貓耳麵(orecchiette)。直到19世紀時,義大利麵的種類還屈指可數,發展至今每個區域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麵型,除了我們所熟知的:spaghetti(長麵條)、macaroni(通心麵)、 penne(翎管麵)、lasagna(千層麵)、ravioli(義大利餃子),還有需多形狀類似但不同名稱的麵條。要把它們弄清楚還真是不容易。

原本義大利麵是吃新鮮現做的麵條,後來人們發現可將它乾燥儲存,以確保遠航旅程的糧食安全,且在農作歉收時,能適時地解決飢荒問題。自9到11世紀,阿拉伯人佔據西西里島巴勒摩(Palermo)的時候便有紀錄,當時已經有人開始用日曬的方式製做乾燥麵條。12世紀時,已有乾燥麵條運向鄰近幾個地區的紀載。
現在一提到義大利麵料理,橄欖油和新鮮番茄絕對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但其實要等到17世紀之後,義大利人才開始將番茄加入食譜,最初的番茄形狀如同櫻桃的大小,而且被視為傳染病的病原之一。經過品種改良後,在義大利拿波里被人嘗試做成醬汁搭配義大利麵,意外的受到歡迎。

由於大型農場廣為種植杜蘭小麥,再加上機械發展,開始有了生產義大利麵條的工廠。義大利麵不只成為義大利人的日常,更是普及到世界各個角落。在製麵工廠,從選麥和混麥開始製作義大利麵,需要依靠長年的經驗與技術來監控品質。接著開始研磨小麥、將麵粉揉製成麵糰、延壓複合、醒麵與塑形。在塑形的階段,也經過一些演變過程。初始是用木頭模具來成形,能做出最粗糙的麵條,在調理時能完美的裹覆醬料。但保養不易,目前多以鐵氟龍模為主,能夠快速地大量生產麵條。部分製麵廠依然使用青銅模,來保留粗糙的外表,但更為耗時。最後在乾燥麵條的部分,必須精準的調控時間和溫度。水份必須從25%漸漸地降到12%,如果進行太快,會導致麵條乾裂。若太慢,麵條中的細菌便會開始滋長,產品也就沒保存的價值。烘乾過程中過高的溫度會破壞麵條內的營養及香味。優質的義大利麵條必須兼顧色澤、香氣、口感、營養,才能完成一盤完美料理,這些都必須從原料及製程等因素環環講究。